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五分钟经济学》,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寇宗来教授推出的经济学系列作品,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

提要

我们将沿袭分工和专业化的进路,从十个方面逐次讨论数字化的经济社会影响。今天是概述。

人类社会每次发生重大变革,本质上都是某种“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GPT)“创造性破坏”的结果。

顾名思义,GPT意味着它的功能带有高度的通用性和普适性,因而其所产生的影响就不仅限于某种特定的产品、产业或者组织,而是会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重塑社会的利益结构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

蒸汽机作为一种通用技术催生了工业革命,其所提供的强大的机械动力不但破坏了原有的基于人力和畜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工业化生产和生活方式。

类似地,数字技术也是一种极其典型的通用技术,已经并继续对人类社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至少可以从如下三个层面进行阐释:

一是数字产业化。数字技术会将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进行“编码”,由此产生的海量数据已经成为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随之而来,数字产业本身的快速扩张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而许多国家都已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是产业数字化。数字技术不光会重塑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生产流程,也会改变企业之间的分工和交易方式,随之而来,基于传统认知的产业边界变得日益模糊,基于传统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可能会被颠覆,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而以互联网数字平台为代表,“赢者通吃”式的产业竞争格局让反垄断以及公共监管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是认知差异“杠杆化”。依摩尔定律指数增加的海量“数据”资源并非纯粹的公共品,而是更像所谓的“俱乐部公共品”,因为只有那些可以获得并有能力利用这些数据的人才能真正从中获利。较之于既有文献强调的物理条件差异,因为认知能力差异所导致的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或许才是导致“机器替代人工”以及收入分配恶化等时代问题的关键挑战。

1996年,美国著名的计算机图像专家、MIT媒体实验室创办人内葛洛庞帝教授出版了一本风靡全球的著作《数字化生存》(Negroponte,1996)。

作者以一种理性科幻的方式,说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信息将会从“模拟信号”过渡到“数字信号”;与连续化的模拟信号相比,离散化的数字信号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准确率进行压缩、编辑和传播,更容易产生规模经济、组合创新和网络效应;最终,人们将在数字化世界中生活、学习、工作和互动,即人类将彻底进入一种“数字化生存”的状态(Negroponte,1996)。

如果说当时还有很多人以为内葛洛庞帝言过其实,但到了现在,人们却只能对他的超人远见表示赞叹。因为离开了互联网、电子商务、智能手机、数字导航、数字图书馆等,我们都觉得会寸步难行、无所适从。

非常有趣甚至有些尴尬的是,面对互联网和数字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经济学家们“用数据说话”,却得到了所谓的“索洛悖论”:除了在数据之中,我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计算机。之所以产生索洛悖论,本质上是因为新古典经济学采取了一种“科学主义式”(Scientism)的分析方法(Stenmark,2001),试图像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方式,将经济增长的原因和结果都归结为可以“量化”的物质因素,进而将经济增长的“黑箱”,即不可以被要素积累所解释的残差部分视为技术进步的贡献。

但诚如哈耶克所指出的,经济体系是本质上复杂的(Essentially Complex),因而期望对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做出“科学主义式”的识别和测量本身就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Hayek,1978)

科学的本质在于度量,因而科学性止于度量的精确性。尽管数字化会对经济体系造成全面的、动态的革命性影响,但由于人们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上的能力有限,这些影响并不能在价格体系中得到充分反映;反过来,基于价格体系而得到的各种数据也就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这些影响。特别地,在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的进程中,以标准化为特性的滞后量化指标将无法准确反映这些打破常规进而也必然是“非标准化”变化的动态影响。

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来,研究经济增长有两种基本的路径一种是将经济增长视为分工和专业化的结果,另一种则是将经济增长视要素积累的结果。相对而言,分工和专业化路径有助于理解经济非连续或超边际(inframarginal)变化的微观机制,而要素积累路径则强调了经济的连续变化,并因为方便使用数学而成为了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经济增长的主流范式。

但如前所述,分工和专业化所产生的复杂动态影响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生产函数”保持不变情况下各种“要素”的积累,因为正如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所强调的,经济发展在本质上是由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所推动的,而创新作为“新组合”则意味着“生产函数”的非连续变化,因为“不管加总多少辆邮件马车,你都无法由此得到一条铁路”。

这反过来意味着,如果一定要通过各种“要素”积累来刻画分工和专业化的影响,其所得结论即便不是误导性的,至少也是非常不充分的。有鉴于此,我们将沿袭分工和专业化的进路,分析数字化对经济社会的复杂影响。

具体说来,我们将逐次推送讨论如下十个方面理论和政策话题:

一,数字化如何影响分工和专业化,进而如何影响企业边界以及产业动态?

二,数字化如何影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三,数字化将如何影响甚至颠覆基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

四,数字化如何影响收入分配,尤其是数字化如何放大了基于认知差异的收入分配问题?

五,如何理解“数字化生存”遇到“城市的胜利”?

六,如何理解数字化时代的“马歇尔冲突”和监管挑战?

七,数字化如何影响学术研究的范式和方向?

八,数字化如何影意识形态,尤其是如何导致社会观念的“极化”?

九,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社会信任?

十,大数据是否真的会让计划经济变得可行?

 

话题:



0

推荐

寇宗来

寇宗来

140篇文章 78天前更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创新与知识产权、互联网、公司金融等方面研究。 “经济学家不能光做严肃的学术研究,还要普及好的经济学。” 《五分钟经济学》系列作品,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来谈经济(ID:FININ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