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经济学》,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寇宗来教授推出的经济学系列作品,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
提要
权威(authority)的功能是以科层的、非平等的方式消除歧见,以引致服从的方式达成合作所必需的共同认知。权力(Power)的本质是支配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的能力。
上一次的推文讨论了通过认知延拓形成共同认知的重要性,但认知延拓并不能解决与分工相伴随的所有的协调问题。在瞎子摸象的例子中,我们只是考虑了不同瞎子没有共同的直接感知的问题,却没有考认知延拓过程中产生的认知差异和扭曲问题。
一旦两个人具有共同认知的事情很少而具有独立认知的东西很多,则很难期望两个人可以通过认知延拓而具有共同认知。其结果要么是沟通效率很低,要么是他们最终所得到的整体认知存在很大的差异。
有时候,两个人以为他们对某个事情具有共同认知,比如使用了相同的术语,但实际上他们对该事情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
分工之后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实现更高的总体收益,而不同分工环节的个人,尤其是实施一些大规模的项目必须有高度的协同。
一旦不同人因为偏好、性情以及认知能力的差异而难以“平等地”达成共识,分工将不但不会导致总体收益的提高,反而会导致建造通天塔式的失败。
权威(Authority)的功能是以科层的、非平等的方式消除歧见,以引致服从的方式达成合作所必需的共同认知。
如果说认知延拓的基本假设是不同人具有相仿的认知水平,权威则强调了不同人具有高下之分的认知水平。也就是说,权威的形成,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权威人士”能够对共同观察的现象给出更加合理的解释和预测,能够对共同面临的问题给出更加出色的解决方案。
比如说,爱因斯坦之所以是学术权威,是因为他能够提出相对论,解决经典力学无法解决的难题。韩信之所以在汉军中树立了军事权威,是因为他可以凭借背水一战而实现其他人难以想象的军事胜利。
推而广之,在任何领域,如果一个人在过去展现出了超出常人的认知能力,他就会被别人认为是权威人士;一旦人们在其它相关问题上遇到了困难或者产生了认知的分歧,他们就可能会宁愿相信和服从权威人士的判断。
在此意义上,权威人士的本质是基于更好的客观业绩表现而享受的声誉,足以使存在争议的人愿意放弃自己对事情本身的看法,转而服从权威人士的看法。
既然权威的本质是声誉,它的大小也就会随着预测与实现值之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每一次预测准确都会增强权威性,反之则会降低权威性。这种权威我们不妨称之为真实权威。
真实权威的运行面临一个核心问题,即其本身的真实性也是需要验证的。毕竟,按照前面的分析逻辑,只有当某个人与权威人士有过直接的共同经历之后,他们才能通过对比发现技不如人。
但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真实权威的认证问题,名义权威就出现了,即给权威人士冠以特定的称号或者帽子,让本来对权威人士不了解的人也可以知道他们在特定领域的权威性,进而尽可能地降低达成社会共识的交易成本。
比如说,在学术领域,有各种的名头,比如教授、长江学者、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图灵奖如此等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这种“名头”向社会发送他们的权威身份,以降低整个构建共识的交易成本。
理想的情况是名副其实,名义权威恰好也具有真实权威,但在现实中这并没有完全的保证。
一是名义权威意味着“租金”,这使得人们有积极性追求虚名。追求虚名的过程本身会耗散时间和精力,进而减损真实权威。《道德经》云:不尚贤,使民不争。
二是与任何其他人一样,权威人士的认知能力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退化,或者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结果是曾经名副其实的权威人士也有可能变成名不副实。
开尔文勋爵认为物理学已经没有大的发展空间,剩下的只是修修补补的测量问题。但天空上飘着的“两朵乌云”却在后来分别引出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卡文迪许则认识到自己可能已经落伍了,因而秉承一个原则,“不发言”。
权力(Power)是一个与权威密切相关但又有所不同的概念。其本质是支配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的能力。
通常所谓的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宗教权力、宗族权力、男性权力以及国家权力,都是某种形式的支配能力的体现。
权力的形成与维持本质上是同一回事情。A对B拥有或者实施权力,不外乎三种可能的表现形式:
一是“胡萝卜”。A和B可能存在目标的差异,因而A想干的事情可能并不是B所愿意的,胡萝卜就是A可以给B以某种补偿,使得B愿意做A希望他做的事情。
二是“大棒”。也就是说,B如果不按照A的意愿做事情,A可以对B进行严厉的惩罚;因而,B为了避免惩罚,只能做A希望让他做的事情。
三是“洗脑”。即A通过某些方式改变B的认知,结果是A希望让B所做事情,本身就是B自己想做的事情。
胡萝卜和大棒可以看成是外在激励,而洗脑则对应于内在激励。需要说明的是,“洗脑”不应该被视为一个“贬义词”,因为偏好的改变,背后一定就是观念的改变。
让人们相信某种教育乃是洗脑,其本身也就是一种洗脑。一个人本来可能认为闪电打雷是因为神仙发怒,但学习了物理学知识之后转而相信这是正常的自然现象,是正电荷和负电荷湮灭的能量释放。用科学替代迷信,不也正是一种“洗脑”吗?
在现实生活中,上述三种方式通常是联合使用和共同起作用的。皇权的获得和维持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为了维系权力,老大需要对支持者和建功立业者给予足够的胡萝卜,不管是赏赐美酒还是加官进爵,同时也要对反对者和贻误战机者给予严厉的大棒,可能是褫夺他们的爵位,甚至是对他们除以极刑。
只有赏罚分明,才有可能打造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军队。但这往往是不充分的。有两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士兵本来就是提着脑袋闹革命,当他们已经面临生与死对的选择时,比如被敌人俘虏了,不投降就会被立即处死,此时通常的物质奖励和处罚都会失去效力。
二是在情况极其艰难的情况下,领导者手中根本现成的物质资源进行奖励,因而所有的物质奖励都只能是“空口承诺”,必须等到革命胜利才有可能兑现。
这种“空口承诺”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完全取决于士兵对于革命胜利的可能性的估计,但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下,任何科学意义上的推算都是很难具有说服力的。此时最廉价但同时也最有效果的办法就是“洗脑”。既然物质激励的手段已经穷尽,唯一可以仰赖的只能是精神的力量。
伯特兰·罗素曾经指出,“除非士兵信仰他们为之战斗的事业,军队毫无用处”。倘若没有对中国革命必将成功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共产主义终将实现的坚定信仰,很难想象在井冈山闹革命的红军战士能够禁得起“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
回看中国的二十四史,可以发现许多关于“神迹”的记录。
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乱世,首先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便炮制了“鱼腹丹书”的异象和“篝火狐鸣”的气氛,以给慑于始皇余威的乌合之众塑造“陈胜王”的天意,由此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下拉开了风起云涌的倒秦起义。
之后,泗水亭亭长刘阿季不光是有样学样,而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口气编了许多个广为流传的玄幻故事,被太史公载入了《史记·高祖本纪》。
首先是不惜给自己老爹刘老太爷戴个大帽子,将自己塑造为真龙天子。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其次天生异象。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餔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適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兒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第三是醉卧化龙。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第四是将提三尺剑斩白蛇起义演绎成“赤帝子斩白帝子”。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原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原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後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苦之,妪因忽不见。後人至,高祖觉。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第五是头顶华盖,瑞气氤氲。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根据“诸从者日益畏之”和“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可见这些宣传手段是非常奏效的,从胡萝卜和大棒两个角度让刘邦的军队在数量上和战斗力上得到了提升。
现代人大概都是不相信这种故事的真实性的,但这并不妨碍这些故事的“洗脑”效果。实际上,即便不相信这些故事的真实性,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刘邦集团在那时候就已经将“洗脑”的手法运用到炉火纯青了。
需要说明的是,制造神话故事不光是为了帮助夺取权力,也还是为了维持权力。因为任何通过起义闹革命而登上大宝的开国皇帝,都必须解决一个两难问题,即他推翻别人是合理的,而别人再推翻他又是不合理的。
由此得到的一个特别符合逻辑也被二十四史记载所支持的结论,在皇权的争夺中,得位不正者多有神迹,因为只有借助这些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才能解决刚才所提到的两难问题。
“神迹”与马克斯·韦伯所述的“领袖气质”所起的作用是类似,旨在引起他人的超经验感知的服从。
支持原创,请点赞转发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