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五分钟经济学》,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寇宗来教授推出的经济学系列作品,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

提要


有点悖论的是,作为短期的权宜之计,要为中小学生减负,也为中小学生家长减负,反而应该增加学生的在校时间,也让正规课本变得厚一点、重一点。

中小学减负从来都是一个牵动千万家庭也颇具争议的话题。


具体来说,争议主要聚焦在如下两个问题:一,该不该减负?二,给定必须减负,什么样的措施才是可能有效的?


从现实性的角度看,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没有多少讨论的必要,因为减负至少已经成为政策制定者以及多数民众的共识。


支持减负者认为,国内中小学生们真的是“压力山大”,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他们不得不起早摸黑,甚至还很有可能要做“周末上班族”。由此造成了一系列显而易见的“恶果”。


君不见现在的中小学生,由于过多的伏案学习和过少的体育锻炼,不但在体型上呈现出“胖墩墩”和“豆芽菜”比重过高的“哑铃型”分布,而且大部分人小小年纪都已经戴上厚厚的近视眼镜。


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现在的中小学生从小就有了太强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很难说还有什么“自由自在”的快乐童年。一旦失掉了自由自在的心灵,他们长大之后的创造力也将大打折扣。


为了论证减负的合理性,支持者们通常会将中国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而大致的结论基本上都是说国外的小朋友们过得很轻松自在,因为书本学习压力很小,他们不但有大量的户外活动时间,而且能够根据个人兴趣参加各种富有探索性的创新课题。


而在这种跨国对比中,有一种报道最能打动国人的脆弱神经:有些小孩子,在国内残酷竞争中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但一朝移民国外,就“学渣”变“学霸”,不但身体更加强壮健康,而且性格也更加阳光自信。


给定必须减负,更加重要的现实问题是怎样做才能达到更好的结果。

同样是减负,不同的方式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实际上,现在很多人之所以“反对”给中小学生减负,实际上不是真的反对减负,而是因为有些减负措施导致了适得其反的结果。


首先需要讨论的一个减负措施是减少孩子们的在校时间。


从减负的“标识度”看,减少在校时间是非常有效的。给定学生在学校的“任务”就是学习书本,那么,缩短他们的在校时间就是减轻了他们的学习压力。

打个比方,本来早晨8点上学,下午5点放学,现在提前到下午3点放学,则以在校时间计,“减负”力度就是2/9,超过20%,非常非常有效。


但这种听起来很美的措施却饱受争议,而抱怨最多的人,恰好是那些最关心小孩子身体健康的广大父母们。


抱怨的第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下班与子女放学的时间错配。


很容易理解,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生放学之后并不能自己回家,而是需要家长接他们回家的。


这样问题就出来了,绝大多数城市的年轻父母们都是“双职工”,通常下班时间是在下午5点左右,而且工作地点并不一定就在小孩读书的中小学附近,而一旦小孩子3点放学,谁“提前下班”去接他们回家就会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棘手问题。


对此困难,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是多个家长组成“互助小组”,轮流“提前下班”去接小孩们一起回家。但如何协调,总是有很多麻烦。


需要进一步检讨的是,小孩提前回家是否真的实现了减负效果。我相信,这背后有一个很大的问号。

在家长轮流接送的情况下,必定有些小孩是独自在家的。可以想象,这时候小孩子们的确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也应该的确是不会读书的,因为通常而言,很少有小孩子能够有足够的自制力来抵御“打游戏”的强力诱惑。


我相信,没有那个家长是不关心子女的视力的。对小孩子视力而言,过度读书固然不好,但与打游戏相比,读书负面影响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第二个需要讨论的减负措施减少课本的内容和厚度。


设想一个虚拟的情景,学生有数学、语文、物理、化学、英文5门课,原来每门课程的课本有200页,里面对各个知识点都做了非常详细的阐释,而且也包含了足够多的相关练习。


容易想象,要掌握共计1000页课本所包含的所有知识点,对许多中小学生都是很有挑战性的沉重负担。


现在不妨考虑给课本瘦身,将每门课本都从200页缩减到150页。与原来的课本相比,这样做的减负比例高达25%,效果非常客观,也非常可观。


但与缩短在校时间一样,让课本变薄的减负措施也遭到了家长们的抱怨。

那么,家长们为何不领情呢?原因实际上也很简单,因为本来需要200页才能讲清楚的东西,现在150页讲不清楚了,每个知识点都只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面对这种变薄的课本,除非小孩子天赋异禀,特别会触类旁推,否则看了基本上都会“眼高手低”、“过度自信”。看着课本很简单,但拿到考试题目却完全不知如何下手。


所以,“课本变薄”而“考题依旧”,对学生和家长而言简直就是一个坑。为了绕开这个坑,绝大多数家长想到了“补习”,而大量的课外辅导班,就在需求与供给的共同作用下应运而生了。


由此可见,通过减少课本页码来减负,表面上是让课本变薄变轻了,但真实效果却是小孩子们不得不参加更多的课外辅导班。


或许有人会纳闷,在“课本变薄”的同时,为何还要“考题依旧”呢?实际上,只要站在家长或者学校的角度想一想,答案就再也明显不过了。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希望子女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但优质的中小学资源却是非常有限的。

一旦“僧多粥少”,学校就免不了要对学生进行“能力筛选”,而学生也就免不了要向学校进行“信号发送”;而优质资源越稀缺,这种能力筛选和信号发送的强度就越强。

设想一下,如果有1000个小学生要竞争某个著名中学的100个入学资格,问他们1+1等于几能解决问题吗?

 

由此可见,中小学学生负担太重的真正原因,乃是中学乃至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的严重稀缺。不增加这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则不管是缩短在校时间,还是减少课本厚度,减负最终都会流于形式,甚至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如上所述,缩短在校时间的减负,实际上是“乾坤大挪移”,不过是将学校的“负担”转移到家长肩上而已。而让课本变薄的减负,本质上则是“校内减负校外补”,不过是将正规的“课本负担”转化成了校外的“补课负担”而已。


对症下药。对于中小学负担过重这个顽症,增加中学乃至大学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尽管见效很慢,却是真正治根固本的减负措施。


有点悖论的是,作为短期的权宜之计,要为中小学生减负,也为中小学生家长减负,反而应该增加学生的在校时间,也让正规课本变得厚一点、重一点。

支持原创,欢迎转发



话题:



0

推荐

寇宗来

寇宗来

141篇文章 222天前更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创新与知识产权、互联网、公司金融等方面研究。 “经济学家不能光做严肃的学术研究,还要普及好的经济学。” 《五分钟经济学》系列作品,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来谈经济(ID:FININ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