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提要
中国历代王朝更替,有一个王权传递的二代危机;能够顺利度过这个危机的,通常都会形成一个长命王朝。
分析中国历代王朝的寿命,会发现一个大致的规律,即顺利通过二代的王朝,往往寿命都比较长;反过来说,许多新生政权,虽然创立者很英明神武,却因为无法度过二代危机而成为短命王朝。
为何有王权传递的二代危机?
第一,二代皇帝面临严酷的丛林法则。
所有闹革命的草莽英雄,本来就是丛林法则下的幸存者,只相信强权。他们之所以臣服于开国皇帝,是因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发现他是最厉害的人物。
但是,这种臣服是个人化的,而非制度化的。一旦老大挂了,同甘共苦过的兄弟们很有可能认为,你能做得老大,我为何不可以?
的确,在闹革命的过程中,老大之前的老大,以及老大之前的老大的老大,突然以各种原因挂掉是常有的事情。
有了这样的经历,认为现有的老大挂掉,就好像是周武王遇到白鱼入舟。姜子牙告诫周武王,切不可宅心仁厚而将其放生,因为“既入王舟,岂可舍此,正谓‘天赐不取,反受其咎’,理宜食之,不可轻弃”。
应该相信,许多有点本身、有点野心的、闹革命的草莽英雄可能都持有这种这识形态,而这对于面临王权传于子嗣的老大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第二,老大在闹革命过程中,成年子嗣被之前的在位者干掉是很正常的,而等到后来羽翼丰满,再生下来的子嗣,就可能因为岁数太小,难以执掌大局了。
一开始闹革命,在位统治者实力依然很强大,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也。面临实力强大的在位统治者,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朝不保夕,哪儿还有太多的心思顾得上自己的子嗣。
刘邦给出了非常生动的例证。彭城兵败,夏侯婴驾车带着刘邦逃命;惶惶然成为丧家之犬的刘邦,不顾夏侯婴的阻挠,屡次三番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推下车,以便减轻马车的重量。
类似地,号称中山靖王之后的 ,也经历了其先祖的遭遇,长坂坡一战,不是常胜将军常山赵子龙拼死护主,刘阿斗早就死于乱军之中;但襁褓之中的阿斗,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大概也因为强烈的脑震荡,完全没有了乃父雄主的风范。
 
反过来,如果王朝顺利度过二代危机,就通常都会比较长命。
度过二代危机,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老皇帝命比较长,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二代,尽可以顺利交班。另外一种常见的原因是,二代本来就一起跟着闹革命的,阅历丰富,能力出众,能够镇得住。
一旦新王朝顺利度过二代危机,这离前朝覆灭至少都是三四十年的时间了。一方面,前朝的遗老死忠粉们也就死得差不多了;另一方面,新朝那帮一起闹革命的兄弟们也基本上都挂掉了,或者根本无力再有什么心思为了做做龙床而舞枪弄棒了。
抛开这两拨人,其他人会慢慢接受新生政权的合法性。尤其那些后来新出生的人,一生下来就是新朝,更加容易接受新朝的合法性,
人的劣根性是,看到自己不熟悉的人飞黄腾达,往往不觉得有什么不快,而是充满了敬仰之情刘;而如果是邻家阿季突然逆袭做了龙床,心中就颇为不爽,难以打心眼臣服。汉高帝刘邦的乡党雍齿同志对此做了最为生动的阐释。
开国皇帝本身对于二代危机具有最为清醒的认识,于是乎,皇帝杀功臣就自然发生了。为了江山社稷和千秋万代,哪怕杀的都是自己曾经出生入死的兄弟,也会在所不惜;实际上,杀功臣最厉害的,通常都是开国皇帝,或者是经历过大的战争之后的皇帝。
为什么?这里面有两种因素。首先,开国皇帝对这些草莽英雄的反抗精神体会最深刻;其次,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军们,同时也是最有实力闹革命的。他们往往都有自己的铁杆部下。一旦他们振臂一呼,这些铁杆部下就有可能风从影随。所以,开国皇帝一旦认为这些人会对自己的二代继承人具有威胁的能力,他们就有可能大开杀戒。
必须强调,皇帝杀功臣看的是大臣造反的能力,而不是看大臣造反的态度。态度这个东西无法验证,每个臣子在早饭之前,都必然高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白居易有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这清楚地表明,不论是忠臣还是反贼,脸上都没有贴着标签。面对这种信息不对称,心狠手辣的皇帝们所能采取的策略就是宁可错杀,也不可漏掉。
 
下面,我们从二代危机的角度,对中国历代王朝做个大致的梳理:
秦朝:二世而亡。
汉朝:惠帝之后,吕后掌权,不是陈平周勃,刘家江山就姓了吕了。而一旦度过这个灾难,就迎来了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大帝。
曹魏:从曹丕之后,几个皇帝的寿命都不长。虽然经历了5个皇帝,但总共就45年,实际上也没有度过认知意义上的二代危机。
晋朝:司马氏从司马懿、司马氏、司马昭到最终司马炎称帝,经营时间很长,故而接受曹魏禅让之后能够维持较长的王朝寿命。
隋朝:隋炀帝尽管雄才大略,但过于心急,想一口吃成胖子,毕其功于一役,结果导致隋朝二世而亡。
唐朝:李唐的江山本来就主要是二代皇帝李世民打下来,而且他寿命还比较长,故而唐寿命很长。
宋朝:烛影斧声。御弟赵匡义作为二代干掉了皇兄一带赵匡胤。年幼的赵德芳做了个八贤王。赵匡义本身能够镇得住局势,宋朝因此长命。
明朝: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早死,孙子朱允炆被叔叔燕王朱棣夺位;这种二代危机是肉烂在锅里的,故明朝长寿。
清朝:康熙帝在孝庄的扶持下,艰难地熬了过来。但康熙实在是个天纵英才,小小年纪,就可以擒鳌拜,后来再定三藩,征葛尔丹也就不足为奇。二代遇到这样的猛人,清朝长命,似乎也是天意。
民国:虽然民国已经进入民主共和时代,但“蒋家王朝”也是二代而亡。
 
从二代危机可以很好地理解皇帝杀功臣的残暴程度。凡是本身比较长命的,或者在自己行将就木时,接班人已经羽翼丰满的皇帝,基本上都是比较仁慈的。反过来说,自己即将归天而接班人还比较小的皇帝,杀起功臣往往会非常凶残。 
杀功臣的著名皇帝中,刘邦算是开了个头。刘邦对于吕后杀掉韩信,“且怜且喜”。把彭越杀死还不解恨,还要剁成肉酱,分给下属们吃,杀猴给鸡看。当然,即便把自己的老命快要搭上,英布也不会被放过。
朱洪武可以算是杀功臣最心狠手辣的了。最主要的原因,乃是长子朱标早死,而孙子朱允炆太过年幼。所以,朱重八的心愿就是,在自己归天之前,把有能力威胁孙子皇位的、以前和自己一起闹革命的兄弟们都收拾干净。但这种做法有个很明显的bug。一旦拥兵自重的藩王皇叔燕王朱棣造反,建文帝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会打仗的护国公可以使用了。自古以来,杀功臣真的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七伤拳。 
汉光武帝刘秀是著名的不杀功臣的明君。一是自己的命足够长,二是刘秀早有安排,从来不让某一个将军功高震主。十八路功臣,轮番征伐,每个人都有点功劳,但每个人都没有足够的统领全局的实力。既然没有实力造反,那就不杀了吧。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著名的不杀功臣的明君。凌渊阁二十四功臣中,除了侯君集和张亮因为比较实锤地卷入了谋反而被杀之外,其他人都得以善终。这固然是因为李世民宣武门之变杀兄囚父背负了巨大的道德负疚感,但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在打江山的过程中,秦王本人亲力亲为的,是真正的、直接的军事统帅。
气势恢宏的《秦王破阵乐》,作为大唐盛世的“马赛曲”,充分反映了秦王的英明神武与自信满满。且看歌词:“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一如盛唐气势,此曲也威名远扬。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当时的绝对王者戒日王拜见玄奘大师,曾切问此曲:“师从支那来。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
古今中外,有一个亘古不变的定律,宽容从来只会来自于强者。而太宗皇帝大概要算中国历代皇帝中文韬武略最为强大的了。
宋朝是以不杀大臣而著名的文昌之朝。这个情况比较特殊一点。这其中,固然有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宅心仁厚,“杯酒释兵权”的特性,但也有可能是,太祖皇帝还没有想到要动手,自己就被亲爱的御弟给“烛影斧声”了。
当然,抛开这种野史传闻,理性的太祖皇帝知道,那时候的赵德芳年齿太幼,杀功臣也不能保证儿子坐得稳,故最好的选择就是传位给弟弟赵匡义。这样,起码江山还是赵家人的。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开国皇帝老爸的绿帽子。
看二十四史,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几乎所有的开国皇帝在出生时都有“神迹”;换句话说,他们的老爸都是被神龙戴绿帽子的。
我们无法证伪这些说法是否完全是假的,但这实际上是新生王权为了刻画自己合法性的不得已之举。
电视剧《大汉帝国》的编剧对这一点有深刻认识,而这种认识集中体现在对于卢绾这个人物的处理上面。卢绾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是刘邦的铁哥们,是非常稀罕的几个异姓王之一。
在刘邦的军队中,卢绾最终的作用类似于现在的宣传部长。因为刘邦那个斩白蛇的神话可能就是出自于卢绾的脑袋。赤帝子斩白帝子,一遍不信说两遍,两遍不信说三遍。卢绾心眼多,爱说话,很会做思想政治工作。这种神话说多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就信了;而这个传说一旦被老百姓认可,不但刘阿季发动群众的成本就会极大地降低,而且一般将士反水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地降低。鉴于此,卢绾得以封王,不光是因为与刘阿季同年同月同日生,更因为他在宣传战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五分钟经济学》,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寇宗来教授推出的经济学系列作品,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
话题:



0

推荐

寇宗来

寇宗来

140篇文章 78天前更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创新与知识产权、互联网、公司金融等方面研究。 “经济学家不能光做严肃的学术研究,还要普及好的经济学。” 《五分钟经济学》系列作品,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来谈经济(ID:FININ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