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按:尽管本系列一开始就说过,但这里还是要再次强调:我们是就《西游记》解《西游记》,故其中提到的唐僧,只是《西游记》中的唐僧,切不可与真实的玄奘大师相提并论。其他一切,做类似理解。】
 
《西游记》中有很多谜,但最难破解的,也争议最大的,大概就是真假美猴王了。
 
这一段公案的大致情节,很多人应该都已经耳熟能详。话说西游折子戏演到第56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取经团队遇到一伙打家劫舍的草寇,先是被猴子干死两个贼首,肉眼凡胎的唐僧很担心,生怕是得罪了哪路神仙,于是就撮土为香,给他们超度;说这伤人性命的事情全是猴子的罪过,与自己全然无关,也与八戒和沙僧没有干系。
 
整个西游折子戏中,唐僧台词最好玩的或许就是这一段。不妨将唐僧超度两个贼首的原话摘录如下,供大家一笑:
 
【三藏恨恨的道:“猴头过去!等我撮土焚香祷告。”这是三藏离鞍悲野冢,圣僧善念祝荒坟,祝云:“拜惟好汉,听祷原因:念我弟子,东土唐人。奉太宗皇帝旨意,上西方求取经文。适来此地,逢尔多人,不知是何府、何州、何县,都在此山内结党成群。我以好话,哀告殷勤。尔等不听,返善生嗔。却遭行者,棍下伤身。切念尸骸暴露,吾随掩土盘坟。折青竹为香烛,无光彩,有心勤;取顽石作施食,无滋味,有诚真。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八戒笑道:“师父推了干净,他打时却也没有我们两个。”三藏真个又撮土祷告道:“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
 
两个毛贼死了之后,当然没有什么大佬来找麻烦,唐僧也就准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但冤家路窄,那伙毛贼的新任头领,恰好是唐僧一行投宿的杨老汉的不孝之子;他回家看到唐僧等人恰好在他家投宿,就想杀人越货,报仇雪恨,结果当然是鸡蛋碰石头,三下五除二全给猴子打死了。这一来唐僧彻底不干了,于是开始狂念紧箍咒,无论猴子如何苦苦哀求,也要坚决要将猴子逐出取经团队。
 
第一个疑点:唐僧为何要如此决绝地赶猴子走?
 
之所以是疑点,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正如猴子所说,没他就没人帮唐僧降妖捉怪,唐僧也就去不了西天。至于八戒和沙僧,在猴子看来,除了自己做妖怪时还有点能耐,见了其他妖怪,基本上就是饭袋两个,草包一双。对于几个徒弟的能耐大小,唐僧心知肚明,应该没有异议。
 
第二,从过去的经历看,不论哪个妖怪或者匪徒,只要能被猴子打死,按照剧情发展,最终都证明是没后台的,应该不会给唐僧取经造成什么麻烦;反过来说,要是某个妖怪有后台,即便猴子举起千钧棍,也会立即有大佬现身让他棒下留情。
 
破解这个疑点应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里面却充分地体现了唐僧的大智慧。看西游记,很多人都觉得唐僧特别笨。明知道猴子不但法力高超,还能凭借火眼金睛看穿道行浅、没有后台的妖精,而自己肉眼凡胎,分不清妖魔鬼怪,善心总被妖魔坏人欺,但他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猴子的正确建议,甚至要残忍决绝地将猴子逐出取经团队。
 
但若据此认为唐僧很笨,那是严重低估了唐僧的大智慧。何为大智慧?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取经途上一路走来,唐僧早就通过各路神仙的“剧透”,知道自己是如来二徒弟金蝉子转世,是取经团队当之无二的核心。了明因果的他也很清楚,不管前路多艰难,主角不死是颠破不灭的基本原则。过去的经历一再表明,凡是危急关头,总是会有菩萨之类的大佬出来解决问题。倘若像前人将西游记看作佛教修行的指导手册,那读懂这本手册的精髓之处就是对主角不死的原则要深信不疑。
 
此外,剧透也早就说了,平时唐僧周围有六丁六甲、金头揭谛们轮流值班,而金头揭谛还是昼夜不离左右的。只不过,为了不影响折子戏的舞台表演效果,他们平时都是隐身的;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给P图P掉的。
 
知道了这一点,唐僧面对这些没有法力的毛毛贼,真可谓是“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些隐身侠们,随便提溜出来一个,对付这些毛贼完全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在唐僧看来,猴子对这些毛贼大开杀戒,真是“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好好整治一下,或者直接将其逐出取经团队,那真是要坏了取经成佛大业的。
 
为了帮助读者对于我们的解释心生信心,且看第十五回的“剧透”原文:
 
【只听得空中有人言语,叫道:“孙大圣莫恼,唐御弟休哭。我等是观音菩萨差来的一路神祇,特来暗中保取经者。”那长老闻言,慌忙礼拜。行者道:“你等是那几个?可报名来,我好点卯。”众神道:“我等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各各轮流值日听候。” 行者道:“今日先从谁起?”众揭谛道:“丁甲、功曹、伽蓝轮次。 我五方揭谛,惟金头揭谛昼夜不离左右。”行者道:“既如此,不当值者且退,留下六丁神将与日值功曹和众揭谛保守着我师父。等老孙寻那涧中的孽龙,教他还我马来。”众神遵令。三藏才放下心,坐在石崖之上,吩咐行者仔细,行者道:“只管宽心。”】
 
凭借剧透,唐僧的大智慧让他自然对猴子的所作所为看不上眼。
 
首先,如前所述,他深信自己是佛老钦点的取经团队核心,既然主角不能死,没有猴子也可以照样取经。因为他取不了真经,整个折子戏就没法演下去了。
 
其次,刚才也已经说过了,对于这些毛贼,猴子乱打一通,对于降妖捉怪没有任何实质性帮助,但很有可能破坏自己慈悲为怀的人设;而一旦滥杀无辜的罪名坐实,那才是真正会妨碍取经和修成正果的。
 
所以,站在唐僧的角度,看到猴子这种严重破坏自己人设的行为举止,既然再三劝说你都不听,那就甭怪我不客气啦,一定要往死里念紧箍咒,非要将其逐出取经团队不可。
 
第二个疑点:六耳到底是谁?
 
这个当然是最核心的疑点。
 
六耳的蹊跷之处很多。首先是他和猴子长得一模一样,众多大佬都分别不出来。不过,这一点貌似诡异,但实际上是没啥稀奇的。设想一下,猴子变猴子,反正都是猴子,别人看不出差别也不足为怪。因为真猴子长啥样,其他人也不一定真的知道得很清楚。没有了原版的基准,说哪个猴子是真猴子,纯粹就是难为人了。你不妨可以想象你最熟悉的人。我猜想,不管你对伊多熟悉,你能无法准确知道伊头上长多少根头发,或者伊两眼之间的准确距离是多大。
 
真正蹊跷也需要深入探讨的是,六耳与猴子无法通过念紧箍咒区分出来。通过念紧箍咒区分真假猴子,观音想到了这个法子,后来唐僧也想到了这个法子;但蹊跷的是,这个法子居然完全无效!紧箍咒一念,两个猴子立即同时喊疼,完全没有时差。
 
为何这一点是真正蹊跷的?因为一旦紧箍咒区分不出真假猴子,就必然意味着有真假两个紧箍箍,而这就必然牵涉到《西游记》中的超级大佬如来佛了。我们知道,起初如来佛给了观音菩萨金紧禁三个箍箍,结果分别戴在孙猴子、红孩儿和黑熊怪头上。
 
佛老法力无边,他的箍箍自然是独门绝活,任何其他人都难以模仿。由此推理,一旦江湖上出现了“克隆”紧箍箍,那必然是如来佛亲手所为。正是凭借这一点,可以知道六耳必定是如来佛亲自安排出场的“演员”。
 
但我们也知道,整个西游折子戏是如来着观音编排的,故观音对于全程的情节安排应该是最清楚的,由此我们就需要讨论一个比较细节的疑点,即观音大士是否真的区分不了真假猴子?你可能说,书里面不是写得很清楚了吗,观音大士区分不了。
 
但我们的结论是,观音区貌似分不出真假猴子,实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而至于为何要装糊涂,这就是观音大士的大智慧了。简言之,真假美猴王乃是西游折子戏的高潮部分,既然佛老亲自上场表演,剧情安排就必须跌宕起伏,悬念环生,而且最关键的是要展现佛老超过所有人的无边法力。
 
不妨参考一下两个猴子在地府的遭遇。在那儿,地藏王菩萨让神兽谛听说一下两个猴子的来历。且看原文如何说:
 
【谛听对地藏道:“怪名虽有,但不可当面说破,又不能助力擒他。”地藏道:“当面说出便怎么?”谛听道:“当面说出,恐妖精恶发,搔扰宝殿,致令阴府不安。”又问:“何为不能助力擒拿?”谛听道:“妖精神通,与孙大圣无二。幽冥之神,能有多少法力?故此不能擒拿。”地藏道:“似这般怎生祛除?”谛听言:“佛法无边。”地藏早已省悟,即对行者道:“你两个形容如一,神通无二,若要辨明,须到雷音寺释迦如来那里,方得明白。” 】
 
从这段话可以知道,地藏菩萨的神兽谛听搞清楚了六耳的来历,但卖了个大关子,说我知道答案,但却不能讲。害怕当面说破了会让妖精恶发,但幽冥之神法力有限,收拾不住妖猴,因而会让阴府不安。这个理由当然是令人笑掉牙的搪塞之语。
 
还是以前说过的观点,《西游记》中佛系大佬们的法力与果位是成正比的,地藏王可是发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宏愿的大菩萨的,要说收拾个把猴子,乃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你可千万别说猴子大闹天宫时,搅得地府不得安宁,地藏王除了上表玉帝,再也没见什么法力展现。实际上,没出手不等于没法力;进一步,出手打不过,不表示真的打不过。
 
第五十一回,猴子自己就心生纳闷,之前大闹天宫的时候自己那么厉害,现在轮到取经了,随便出来个妖怪,都能把自己整得够呛。这时候,许旌阳给他解了个惑,说原因是“此一时,彼一时,大不同也”。
 
大家一定还记得,猴子大闹天宫时,随便捽一下,就可以把台上老君捽了个倒栽葱,但后来看看青牛精多厉害,就知道这些都是套路,一切行动都必须听指挥,都是需要服从折子戏情节安排的。
 
简单的道理,谛听只是地藏王菩萨的一个神兽,地位大概可以等同于老君的大青牛、观音的金毛吼、文殊的青狮、普贤的白象;既然谛听都能知道事情的真相,观音没有理由不知道。
 
况且前面已经提到了,整个西游折子戏,本来就是如来着观音一手安排的,观音更没有不知道的道理。实际上,我们也有理由推断,地藏王让谛听分辨真伪,从谛听卖关子到说出“发佛无边”的线索,都是观音大士巧妙安排的桥段而已。
 
接下来,又要重复一下佛系大佬们讲经说法的规矩。一言以蔽之,这个规矩就是,法不轻言,必须要先有人请法,然后大佬才能说法。
 
比如,《金刚经》一开始是《法会因由分》,简明扼要说清楚讲经听经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等;然后紧接着就是《善现启请分》,是长老须菩提(不是菩提祖师!)向如来发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然后,“佛言,善哉善哉”,才开始了真正的说法。我们之前也从这样的视角,分析了观音与老君在猴子大闹天宫时对话;观音问,老君答,看似无意,实则是面对千千万万天兵天将,公开道出了老君名道实佛的身份。
 
这一回,观音和如来则如法炮制,又演了一出请法与说法的双簧:
 
【我佛合掌道:“观音尊者,你看那两个行者,谁是真假?”菩萨道:“前日在弟子荒境,委不能辨。他又至天宫地府,亦俱难认,特来拜告如来,千万与他辨明辨明。”如来笑道:“汝等法力广大,只能普阅周天之事,不能遍识周天之物,亦不能广会周天之种类也。”菩萨又请示周天种类,如来才道:“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这厮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鳞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菩萨道:“敢问是那四猴?”如来道:“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
 
观音与如来这段请法与说法的双簧,构造了“六耳究竟是谁”的真悬念。
 
前面已经提到,从紧箍咒来判断,六耳一定是如来钦点上台表现的演员。这里,如来又说“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这里最蹊跷也最令人疑惑的一点是六耳猕猴“知前后”的本领。
 
为了说明这一点的蹊跷之处,先看后面的结局:
 
“大众一发上前,把钵盂揭起,果然见了本象,是一个六耳猕猴。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
 
也就是说,两个猴子在谛听和地藏王菩萨的指点下,到佛老处辨明真相,结果是“六耳”被“大圣”一铁棒打死了。这里之所以对“六耳”和“大圣”加双引号,是因为我们并不清楚到底是谁打死了谁。
 
一种颇为流行也很有说服力的推断是,被打死的是实际上是“大圣”,或者说后来一路到西天取得真经并荣升斗战圣佛的,乃是“六耳”。
 
为何这么推断?核心就在于“六耳”具有“知前后”的本事。设想一下,给定“六耳”知道后面的结果是自己被打死,他就不会真的傻乎乎地佛老跟前去送死了。
 
对这种推理的进一步佐证是,从此以后孙猴子性情大变,不但不再那么暴戾,做事情越来越有分寸,而且还时不时和唐僧讲个佛理,见识似乎并不在唐僧之下。反过来,唐僧也越来越尊重孙猴子了,再没真念过紧箍咒,再也没有起过将猴子逐出取经团队的心思了。
 
这里摘录第八十五回的原文,且看猴子是如何教导唐僧的:
 
【正欢喜处,忽见一座高山阻路,唐僧勒马道:“徒弟们,你看这面前山势崔巍,切须仔细!”三藏道:“休言无事。我见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煌,满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必须再次承认,六耳活,大圣死,这种“狸猫换太子”的解读是非常有见地的。但进一步细究,我们却会得到“见山还是山”的结论,即被打“死”的依然是“六耳”,或者说取得真经并最后荣升斗战胜佛的依然是那个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猴子。只不过,这里的“六耳”乃是猴子的二心而已。
 
下面,我们分层次详细结论。
 
最早还要从菩提祖师说起。第二回,菩提给猴子传道之前,实际上对猴子后来的命运做了预示。菩提祖师早就知道猴子后来会有“三灾利害”,但只要躲得过,就会寿与天齐。
 
一开始,祖师以猴子“无腮”的理由说不能给猴子传授躲避方法,但猴子急中生智,提供了一理由,说“我虽少腮,却比人多这个素袋,亦可准折过也。”最后,菩提说“也罢”,表明认可了猴子的理由,也随之给猴子传授了可以消除“三灾利害”的七十二变。
 
我们解读《西游记》的基本方法是资料上“以经解经”,逻辑上“一以贯之”。
 
尽管清代徐道编撰的《历代神仙通鉴》对三十六天罡变化和地煞第十二变化做了一本正经的、煞有介事的解读,但遍历整个《西游记》,吴承恩却完全没有对两者做详细的阐释。
 
不过,从后来孙猴子自己嘚瑟以及猪八戒、沙和尚的侧面表述,我们还是可以知道一点点吴承恩对地煞变化的大略意思。
 
第三回,猴子回到花果山,苦于没有称手的兵器。四老猴建议他到龙宫去找兵器,但不知道他是否怕水。这时候,
 
【悟空道:“我自闻道之后,有七十二般地煞变化之功;筋斗云有莫大的神通;善能隐身遁身,起法摄法;上天有路,入地有门;步日月无影,入金石无碍;水不能溺,火不能焚。那些儿去不得?”】
 
第七回,佛老亲自出面收服猴子,有这么一段对话:
 
【佛祖道:“你除了生长变化之法,在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大圣道:“我的手段多哩!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如何坐不得天位?”】
 
第四十一回,猴子先红孩儿先被三昧真火烧了一通,然后冷水一激晕死过去。八戒说:“他(猴子)有七十二般变化,就有七十二条性命。你扯着脚,等我摆布他。”
 
第四十六回,猴子和虎力大仙玩砍头比赛,猴子被砍掉一个头,就会再长出一个头。于是沙僧说:“他有七十二般变化,就有七十二个头哩。”
 
第六十一回收服牛魔王。哪吒变成三头六臂,“飞身跳在牛王背上,使斩妖剑望颈项上一挥,不觉得把个牛头斩下。天王收刀,却才与行者相见。那牛王腔子里又钻出一个头来,口吐黑气,眼放金光。被哪吒又砍一剑,头落处,又钻出一个头来。一连砍了十数剑,随即长出十数个头。”
 
从上面这些原文引述可以知道,七十二变最本质的功能是防备“三灾利害”,让猴子可以寿与天齐。具体地,七十二变意味着七十二条命,一下是死不掉的。
 
牛魔王是孙猴子的结拜兄弟,号平天大圣,也是会地煞七十二变,武功与猴子无二。既然他有砍一个头长一个头的法力,也就从侧面再次引证了猴子七十二变七十二条命的基本设定。
 
说了这么老半天,我们要论证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给定孙猴子铜头铁臂,有七十二条命,就不可能被“六耳”“劈头一下打死”。、
 
但是,论证到这个地方,却又会产生另外一个逻辑悖论。既然猴子打不死是因为他有七十二变七十二条命,那六耳猕猴也会因此有七十二变七十二条命。所以,一旦我们接受猴子活着的结论,我们就必须接受六耳也还活着的结论;反过来也是,一旦我们接受六耳活着的结论,我们也就必须接受猴子还活着的结论。
 
但书中明明写道,“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所以,这一节真正烧脑筋的问题,乃是如何理解“猴子”或者“六耳”亦生亦死的不二状态。
 
要理解这个烧脑筋的问题,就必须讨论生死,而破解谜团的诀窍,则是看淡生死。
 
首先,从佛理看,生死本来就没有什么区别。
 
《心经》有云: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真正读懂这段话,当然远远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但粗浅的理解,整个心经乃至金刚经的概要在于心无所住,既不能住于色,也不能住于空,因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若将躯体看作色,看作表象,那么,不生不灭意味着,不能因为没有躯体就说死了,也不能认为有了躯体就说活着。
 
猴子会分身术,拔下一根毫毛,变成猴子的样儿,真身却化成一阵风走了。此可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淡看生死,乃是理解《西游记》核心疑惑的诀窍。
 
先从一个小桥段说起。在平顶山金角银角那一回,猴子设计将金角和银角装到葫芦和净瓶里面化掉了,这应该算是死掉了吧。但这完全不是那回事儿。且看原文:
 
【那老君收得五件宝贝,揭开葫芦与净瓶盖口,倒出两股仙气,用手一指,仍化为金、银二童子,相随左右。只见那霞光万道,咦!缥缈同归兜率院,逍遥直上大罗天。】
 
由此可见,对我们凡俗之人,生死乃是大事,死则死矣,死者不可复生。但就《西游记》讨论《西游记》而言,要说金炉童子和银炉童子到底是死了呢,还是活着的,却没有太大的意义。
 
为啥,以太上老君,也即菩提祖师或者弥勒尊佛的无上法力,活着的可以死掉,死了的可以复生,生既是死,死既是生,生死没有分别,此为不二。
 
类似的起死回生的例子,西游记中还有不少。随便举几个著名的桥段。
 
第一个是唐王游地府,魏征通过与崔判官的特殊关系,给李世民偷偷续了二十年的阳寿。
 
第二个是之前分析过的观音与老君的赌局。且看观音是如何说的,“他把我的杨柳枝拔了去,放在炼丹炉里,炙得焦干,送来还我。是我拿了插在瓶中,一昼夜,复得青枝绿叶,与旧相同。”
 
第三个见第八十二回,说的是哪吒。起初,哪吒和李天王父子闹翻,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只剩下一点灵魂,到佛祖处喊救命。结果佛老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
 
下一个例子属于孙猴子。之前已经讨论过,猴子本来是什么?乃是“圆陀陀,光灼灼”的“光明一颗摩尼珠”,后来“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而从涂改生死簿那一回可知,猴子与 哪吒一样,都是属于魂字部的。
 
最后一个例子当然属于唐僧了。《西游记》中,唐僧是如来二徒弟金蝉子转世,是十世修行的童男真身;也就是说,前面九世他也都折腾着去取经,但机缘不成熟,被把守在流沙河的沙和尚给吃掉了。在鹅毛浮不起来的弱水,那九个骷髅却死活沉不下去,于是好奇的沙和尚将他们串成了骷髅念珠。
 
实际上,要说沙和尚对于取经有啥真正的贡献,我觉得应该说是他在流沙河忠于职守,对于前面取经的人,宁可错吃千人,不可放过一个,这就确保加速了唐僧的转世之旅,进而尽早修成十世真身。而对修得十世真身方可取得真经的唐僧而言,其前九世,生既是死,死既是生。
 
有了上面的铺垫,接下来的推理就显而易见。既然老君(弥勒、菩提)可以做到生死别无二致,如来佛(释迦佛)自然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所以,“猴子”一棒打“死”“六耳”之后,如来只是道了声“善哉!善哉!”再无过多的抱怨和慈悯。这时候,如来只是要求猴子:“你自快去保护唐僧来此求经罢。”
 
虽然如来这时候没有帮猴子脱掉紧箍箍,但给了他一个超级大的胡萝卜,“你休乱想,切莫放刁。我教观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
 
这话的意思是说,只要不乱来,你也可以成佛!紧接着,菩萨领着猴子去见唐僧,告诉他“前日打你的,乃假行者六耳猕猴也,幸如来知识,已被悟空打死。你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须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见佛取经,再休嗔怪。”
 
有了如来的成佛许诺,猴子再顽劣,也不会再有二心;有了观音的命令,唐僧在大智若愚,也不敢对猴子动辄念紧箍咒,更不要说将其逐出取经团队了。这样我们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一回之后,不但猴子,连唐僧的性情都大变化了。
 
最后的一个问题,我们还是要说清楚,六耳到底是谁,到底去哪儿了?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这个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人们没有彻悟西游记中生死观。而一旦淡看生死,就会从“看山不是山”进入到“看山还是山”。
 
实际上,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写的清清楚楚,六耳与猴子,乃是“二心”,都是“心猿”!
 
且看第五十八回的标题:《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二心者,就是猴子与六耳,一个代表善念,一个代表恶念。所以,真假美猴王的争斗,本来就是猴子的两个内心的争斗。
 
回想一下,面对唐僧将其逐出取经团队的决绝,猴子一方面心有善念,要保护师傅西天取经修成正果,但另一方面却又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这二心的争斗,犹如《大话西游》中青霞与紫霞的争斗一样,都是自己与自己斗,而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西游记》第五十七回是《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且看吴承恩是如何描述猴子自我斗争的矛盾心理的。
 
一开始,猴子被唐僧念紧箍咒逐出团队,极其犹豫不决,回花果山害怕小妖们笑话,去天宫怕不容久住,到海岛羞见三岛诸仙,到龙宫又怕央求龙王。思前想后,他还是决定回来向唐僧告饶,但无奈唐僧为保护人设,决心极其坚定,完全不予通融。
 
这时候猴子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这里他见到已是善财童子的红孩儿,骂他是“背义忘恩的小畜生”。很显然,与其说是骂红孩儿,不如说是在指桑骂槐骂唐僧。
 
当然,见到菩萨,他就更直接地说:“自蒙菩萨解脱天灾,秉教沙门,保护唐僧往西天拜佛求经,我弟子舍身拚命,救解他的魔障,就如老虎口里夺脆骨,蛟龙背上揭生鳞。只指望归真正果,洗业除邪,怎知那长老背义忘恩,直迷了一片善缘,更不察皂白之苦!”
 
这里再次出现了“背义忘恩”四个字。但对于猴子的告状,菩萨的立场很清楚,要为未来的旃檀功德佛开脱:
 
“唐三藏奉旨投西,一心要秉善为僧,决不轻伤性命。似你有无量神通,何苦打死许多草寇!草寇虽是不良,到底是个人身,不该打死,比那妖禽怪兽、鬼魅精魔不同。那个打死,是你的功绩;这人身打死,还是你的不仁。但祛退散,自然救了你师父,据我公论,还是你的不善。”
 
当然,这时候“忽然省悟”的猴子多了个心眼。他会七十二变哪,来个分身术,一个法身去了观音菩萨哪儿,装孙子让观音坐个或证人,另一个法身则干点其他的事情。
 
这不,在八戒和沙僧都去找水的当口,“假猴子”来了。他前恭后倨,先礼后兵,先是给让他唐僧水喝,待到唐僧拒绝,
 
【那行者变了脸,发怒生嗔,喝骂长老道:“你这个狠心的泼秃,十分贱我!”轮铁棒,丢了磁杯,望长老脊背上砑了一下,那长老昏晕在地,不能言语,被他把两个青毡包袱,提在手中,驾筋斗云,不知去向。】
 
之后,当然是“假猴子”回到心灵归所之一的花果山,构建自己的取经团队,准备自个儿上西天求取真经。这是剧情安排的一个桥段,不用细说。
 
有了这些缘起的描述和铺垫,下面吴承恩就开始直接给出答案了。
 
首先是在阴府,两个猴子都要求阴君“快早追他魂魄,免教二心沌乱”。
 
接下来有诗为证: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紧接着就是最权威的答案了。
 
如来佛先是在七宝莲台下,给四大菩萨、八大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尼、比丘僧、优婆塞、优婆夷诸大圣众讲了一番空与色的不二法门,然后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
 
大众举目看之,果是两个行者,吆天喝地,打至雷音胜境。
 
也就是说,如来佛的答案是,在这个时候,猴子和六耳乃是一体二心。
 
至于如来佛拿钵盂制服“六耳”,与其说是制服“六耳”,不如说是“降伏其心”。至于猴子一棒将“六耳”打死,与其说将“六耳”打死,不如说是将自己的恶念打死。打死恶念,保留善念,二心变一心,是故如来会说“善哉善哉”,是故如来会说“汝亦坐莲台。”
 
做个简单的总结。破解《西游释厄传》中美猴王的疑惑,关键在于看淡生死。猴子与六耳,原本是一体二心,无所谓谁生谁死,谁死谁生;生不异死,死不异生;生既是死,死既是生;一念生是魔,一念死是佛。
话题:



0

推荐

寇宗来

寇宗来

140篇文章 78天前更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创新与知识产权、互联网、公司金融等方面研究。 “经济学家不能光做严肃的学术研究,还要普及好的经济学。” 《五分钟经济学》系列作品,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来谈经济(ID:FININ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