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按:按照《论语》段落的理解争议,我们处理方法也有差别。凡是理解没有歧义的,我们仅做简单阐释;但对于理解有重大歧异的,我们则会进行较多的解释和辨析。
 
同时,为了方便对照查阅,我们按照《论语》章节-段落做了编号。举例而言,《论语》第一篇为《学而》,而《学而》第一句,即“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就对应于编号『1.01』。
 
而在翻译的时候,为了语言简洁,凡是现代汉语直接可以明白的,就不做翻译,或者仅在括号中给出“比较啰嗦”的说明。】
 
『1.02』
 
O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O翻译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对父母孝顺、对兄长恭敬,那么他是很少会犯上的;一个人如果不犯上,而要他作乱,则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君子必须“务本”,即专注于那些根本性的东西,因为根本性的东西一旦确立起来了,“道”也就自然而然地应运而生了。对父母孝顺,对兄长恭敬,就是“仁”的根本啊。”
 
O义贯
 
这句话唯一的疑点和争议在于“仁”字。很多人认为这个“仁”乃是“人”的通假,并以“井有仁焉”作为旁证。我们认为这基本上不可取。
 
为何?我们当然不否定通假,就像前面将“人不知”的“知”解释为“智”的通假,但我们相信,在上下文很近的地方,同时出现“人”和“仁”,还要说“仁”是“人”的通假,难以服人。
 
的确,下面紧接着的两句话就分别出现了“仁”和“人”。据此,我们可以排除这句话中“仁”是“人”的通假之说。
 
『1.03』
 
O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O翻译
 
孔夫子说:一个人如果巧言令色,那他基本上不可能是“仁人”了。
 
O义贯
 
毋庸多言。
 
『1.04』
 
O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O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不断地反省三件事情,即为别人谋划事情是否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跟朋友交往是否有不信守承诺的地方?给别人所传授的经验,是否是自己并没有亲身实践过的东西?
 
O义贯
 
这句话有几个疑点。
 
第一个是如何理解“三”。
 
有人认为“三”是实指,对应于后面三个方面;而有人认为“三”是虚知,表示多次、不断,就像是“三令五申”一样。
 
我们觉得,这个争议实际上没有太大意义的细枝末节,因为不论哪种解释,都不影响大的逻辑。
 
所以,我们就不妨来个虚实结合,理解成要不断地反省三件事情。
 
第二个疑点则比较关键,即如何理解“传不习乎?”关键的差别在于“传”是别人传给自己还是自己传给别人。
 
若将“传”理解为别人传给自己,大致意思可能就是:老师(譬如孔夫子)传给我的东西,我温习或者实践了吗?
 
若将“传”理解为自己传给别人,则是指我传给别人的所谓经验,是否真的是我自己所实践过的。
 
我们认为别人传给自己的阐释乃是误读。为何?因为这三句话中,前两句话所刻画的都是“我”给别人谋划或者与朋友交往时的“主动行为”,即刻画了“我”对别人的态度,这样,按照一以贯之的逻辑,很难接受第三句话中“我”就突然变成了传道过程中的“被动方”,即刻画“我“对别人行为的态度。
 
结合上下文,我们认为这三句话实际上是曾子对仁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抛开忠信不谈,单说“传道”。现实生活的无数例子表明,夸夸其谈向别人传授自己都没有实践过因而根本不知对错的“经验”,是最害人不浅的“纸上谈兵”。
 
《孟子·尽心下》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话题:



0

推荐

寇宗来

寇宗来

140篇文章 78天前更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创新与知识产权、互联网、公司金融等方面研究。 “经济学家不能光做严肃的学术研究,还要普及好的经济学。” 《五分钟经济学》系列作品,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来谈经济(ID:FININ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