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提要
勒沙特列原理告诉我们,要么别戴墨镜,要么戴个好墨镜。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也是人获取外部信息最为重要的感知器官。说人聪明,本质上是就是眼明耳亮,而眼明则是排在耳亮前面的。
 
所以,如何保护眼睛,对于人,乃至绝大多数动物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由此,生物演化和自然选择给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解决方案,而背后的道理,则是本号一开始就讲过的勒沙特列原理。
 
看看小孩子,可以知道我们的眼睛生来澈净。但年岁增长,我们的眼睛却不可避免地浑浊起来。很多人上了年纪,会得上了白内障,这对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
 
所幸的是,凭借超声乳化等现代医疗手段,白内障现在已经基本上可以说是被人类攻克掉了的病症。不过,这不是我们讨论的主题;我们所需要做的,是以白内障为例阐释勒沙特列原理。
 
首先的问题,人为何会得白内障?科学的解释说,罪魁祸首是紫外线。
 
凡事有利有弊。紫外线作为频率很高的光波,具有很强的穿透率以及杀菌能力,在食品保鲜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艳阳高照,如果你在高原旅行或大海游泳,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会发现皮肤发红,疼痛难忍,这是因为你的皮肤被紫外线“灼伤”了。所以,为了避免“灼伤”,人们在户外活动时往往会抹上防晒霜。
 
有了这样的铺垫,我们就可以做个类比,所谓白内障,就是面临“紫外线”强烈照射的“冲击”,眼睛为了防止被“灼伤”而穿上的一层“防晒膜”;有了这层膜,进入瞳孔的紫外线中有很大一部分就被阻隔了,进而不能“灼伤”对于看清东西至关重要的“视神经”。
 
由此不难理解,越是岁数大的人,越是生活在高原的人,接受紫外射线照射的时间也越长越强,因而他们的眼睛越是需要“防晒膜”;换句话说,他们越容易得白内障。
 
但请神容易送神难,白内障这种“防晒膜”的副作用太大了。于是人们设想,面对紫外线,能否在眼睛外面覆盖一层“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防晒膜”呢?
 
由此就有了墨镜。凭借墨镜,人们到了大太阳下,可以防止眼睛被紫外线灼伤;而进入屋子,墨镜一摘,我们又能看清楚日常生活环境下的各种东西。
 
墨镜真是个好东西。但必须注意,真理和谬误往往之差一步。实际上,墨镜要真的成为“白内障”克星,得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即墨镜必须是防紫外线的!否则戴上墨镜,白内障“防护膜”会来的更快。
 
本来我们进入强光区域,面对这个“冲击”,瞳孔将会极度收缩以便抵消这个“冲击”对眼睛的伤害;因为瞳孔极度收缩,光虽然强,但从瞳孔穿透进来的却少多了。
 
但戴上墨镜,眼睛乃至大脑的神经系统就得出结论:这时候光不强,所以瞳孔没有必要收缩得太厉害。当然,如果你的墨镜真的防紫外线,这个“决策”就是正确的,即看清了世界,又避免了视神经灼伤。但如果你的墨镜实际上并不防护紫外线,那你的眼睛和大脑就被你欺骗了。
 
本来在自然光下,光强与紫外线强是高度一致的,但劣质墨镜的害处就是把光强变弱了,但却没有相应地降低紫外线的强度。这样,带上劣质墨镜,你的眼睛感知到光不强,所以对防护紫外线也放松了警惕,即不收缩瞳孔。
 
但实际上,这会导致比不戴墨镜更差的结果。本来,不带墨镜,眼睛还可以通过收缩瞳孔来对冲紫外线增强的外生冲击,但戴上墨镜,结果瞳孔没怎么收缩,导致视神经受到紫外线的强烈照射。
 
一旦由瞳孔收缩而构筑的第一道防线失败,接下来眼睛只能构筑第二道防线,就是赶紧穿上白内障这个紫外线的“防护膜”了。由此可见,劣质的、不防护紫外线的墨镜,更容易导致白内障。
 
实际上,若将佩戴劣质墨镜看作一个外生冲击,那么,勒沙特列原理就意味着,感官系统有会“衍生”出一种新的力量来抵消这个冲击。按照上面的分析,这个衍生反应就是白内障。
 
因为一旦得了白内障,视力会急剧下降,即便在大白天,戴上墨镜也看不清楚东西。这时候,人们就不得不脱下这个劣质墨镜。
 
所以,勒沙特列原理告诉我们,要么别戴墨镜,要么戴个好墨镜。
 
《五分钟经济学》,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寇宗来教授推出的经济学系列作品,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
话题:



0

推荐

寇宗来

寇宗来

140篇文章 78天前更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创新与知识产权、互联网、公司金融等方面研究。 “经济学家不能光做严肃的学术研究,还要普及好的经济学。” 《五分钟经济学》系列作品,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来谈经济(ID:FININ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