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提要
经济形势整体严峻,但财政收入却逆势大增,为何?
一个重要原因是,尽管征税的技术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名义税率却没有做出相应调整(减税!),结果是“实际税率”大幅提高了。

这两天,央行和财政之间的网络互怼引起了广泛关注。孰是孰非,自有高人解读。
 
但我猜想,央行之所以热怼财政部,或许是金融机构乃至央妈在忍受降杠杆的阵痛时,财政部的日子却过得很爽。
 
根据财政部于2018年7月1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1~6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331亿元,同比增长10.6%。几个颇受关注的税收项目中,国内增值税33600亿元,同比增长16.6%;国内消费税6869亿元,同比增长17.4%;企业所得税23928亿元,同比增长12.8%;个人所得税8127亿元,同比增长20.3%。财政收入增长超10万亿,可谓喜大普奔。
 
今天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经济形势整体严峻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却可以做到逆势大增?
 
分析的出发点,均衡税率实际上是征税者与纳税者之间“博弈”的结果。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因素:
 
第一,征税的好处。国家征税之后,可以提供国防、基础设施等公共品。同时,税收还具有调节收入分配、限制污染等负外部性活动的功能。
 
第二,征税的成本。征税本身需要设立专门的征税机关,其运作是有成本的;征税会打击生产积极性,税收越高,个体生产积极性越低;考虑到国际或区域竞争,征税高会导致资本外流或者智力流失。
 
第三,逃税的成本。纳税者永远都可以选择“依法纳税”,也可以选择“偷税漏税”。很显然,征税机关越难发现逃税漏税行为,或者对逃税漏税行为的惩罚越轻,纳税者越有积极性逃税。
 
基于上述几点,一种很简单但也很有威力的解释是,信息化和监控技术大幅提高,但税收体制却没有做出相应调整,结果导致了财政收入的逆势高速增长。
 
基本逻辑如下:
 
第一,在原来的技术条件下,国家的征税成本比较高,很难防止逃税漏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逃税漏税。
 
这时候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征税目标,就会把名义税率制定的较高,这样可以主要从大企业(比如国有企业)征税。
 
从宏观上来看,尽管名义税率很高,但考虑到偷税漏税,“实际税率”并不一定高。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高速发展,或许得益于此。
 
第二,但现在,随着信息化和监控技术的提高,几乎所有的企业和个人,逃税漏税都变得很难,故为实现一定的财政目标,最优的名义税率应该下调。
 
但实际上,尽管技术条件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但名义税率仍然没有下调,其结果是“实际税率”就大幅度提高了。
 
《五分钟经济学》,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寇宗来教授推出的经济学系列作品,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
话题:



0

推荐

寇宗来

寇宗来

140篇文章 78天前更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创新与知识产权、互联网、公司金融等方面研究。 “经济学家不能光做严肃的学术研究,还要普及好的经济学。” 《五分钟经济学》系列作品,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来谈经济(ID:FININ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