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提要
美苏争霸和军备竞赛的过程中,苏联由于没有处理好军事部门与民用部门之间的关系,成了一个好似罹患血友病的巨人,被星球大战割开了伤口,流血不止,最终因为失血过多而轰然倒下。
苏联与秦朝,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样的不可一世,同样的轰然坍塌。正如过秦论有诸多版本,探究苏联崩溃的原因,自然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常见的原因有,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前苏联极其复杂的民族和宗教问题,美帝和华尔街主导的石油价格暴跌,等等。这些原因,我当然都是认同的
 
但今天的推送,想从经济循环的角度,提供一个新的解释。
 
我们的观点,简言之,是在美苏争霸和军备竞赛的过程中,苏联由于没有处理好军事部门与民用部门之间的关系,成了一个好似罹患血友病的巨人,被星球大战割开了伤口,流血不止,最终因为失血过多而轰然倒下。
 
说来也是宿命。始皇帝听到谶言,说“亡秦者,胡也”,于是派遣蒙恬筑长城,屯边北境,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但没料到,秦朝却因为指鹿为马的赵高至胡亥二世而终。旨在千秋万代的大秦朝,一语成谶,真的亡于胡人之手,只不过此胡非彼胡而已。
 
沙俄的宿命则与血友病有关。血友病是由大英帝国维多利亚女王传承给欧洲诸多王室的贵族病。
 
现代科学弄清楚了,这是一种基因缺陷,因为缺乏血小板,即便小小的伤口,也会流血不止。
 
罗曼诺夫王朝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唯一的儿子,阿列克谢就罹患此病。虽然百般小心,他还是偶尔会因为弄破伤口而流血不止。
 
阿列克谢的灾难是拉斯普金的机遇。神棍拉斯普金,凭借可以为阿列克谢止血的道行,逐渐掌握了王朝的军政大权。
 
就和赵高指鹿为马搞乱秦朝一样,拉斯普金飞扬跋扈,导致沙皇政权天怒人怨。拉斯普金后来被俄罗斯贵族暗杀,但这对于挽救沙皇政权却为时已晚。
 
最终,沙皇俄国就像是一个失血过多的血友病患者,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而轰然倒塌。
 
中国有句古话,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说明了循环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类似地,现代经济学大厦中,法国重农学派的魁奈所发明的经济表和其中所刻画的经济循环,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基石之一。
 
马克思对魁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在《资本论》中曾说:“魁奈的《经济表》用几根粗线条表明,国民生产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年产品怎样通过流通进行分配,才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它的简单再生产即原有规模的再生产进行下去。”
 
后来者对魁奈的思想发扬光大。
 
现在,初级经济学教材如是刻画经济体系:经济体系包括生产部门和消费部门;厂商是生产者,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家庭是消费者,目的是效用最大化。
 
整个经济循环包含两个方向相反的循环。一个是实物循环:家庭部门向企业出售劳动、资本、土地,然后企业利用这些要素进行生产,再将产品销售给家庭。
 
另一个是价值循环:企业以工资、利益、地租的方式向家庭支付要素成本,而家庭又会拿着这些要素收入从企业购买产品,即家庭的消费支出最终又会转化为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
 
不难理解,一旦这些循环的任何环节出现“肠梗阻”,整个经济就会遇到大麻烦。
 
比如说,居民拿到要素收入之后,不愿意购买本国产品,即将家庭需求“漏出”国际市场,那么,本国企业就会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而难以价值实现,而进一步,这又会导致它们不愿意雇佣劳动,进而导致工人失业;
而一旦大量工人失业,他们就没有钱去购买产。如此,整个经济就会陷入到一种生产无法进行,价值无法实现的“恶性循环”。
 
今天,我们要讲的循环仅限于生产部门。根据诺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的研究,长期来看,任何经济持续增长最核心的因素都是生产率的提高,而生产率的提高又有赖于技术进步的发生。
 
但与索洛模型不同的是,技术进步并非天上掉馅饼,而主要是人类有意识研发投资的结果。这正是熊彼特以及后来的新增长理论的洞见。
 
人类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绝大多数最重要的发明创造都与军事有关。
 
且不说古代的火药、指南针,单说现在的互联网和GPS。这些发现创造如此重要,以至于离开须臾,我们都会觉得很不自在,魂不守舍。但我们必须清楚,不管是互联网,还是GPS,都是从美国军事技术投资派生出来的结果。
 
结合上面两点,我们可以得到两种形式不同,但却密切关联的分类方式。具体地,我们可以将生产部门做如下高度抽象的分类:
 
第一种是将其分解为制造部门和研发部门;
 
第二种是将其分解为民用部门和军事部门。
 
在第一种分类方式下,生产部门的循环过程是,制造部门给研发部门提供研发资金,而同时,研发部门则给制造部门提供新产品、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最终就表现为生产率的不断提升,以及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
 
在第二种分类方式下,军事部门的作用要稍微复杂一些。上期微信推送,通过雄狮与母狮的分工,说明母狮类似于生产部门,作用在于创造价值,而雄狮类似于军事部门,作用在于保护价值。这个解释依然正确。
 
但这里要强调的是,与第一种分类作对比,军事部门在很大程度上也充当了研发部门,而民用部门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制造部门。
 
民用部门通过征税,向军事部门提供军费,其真正的作用,不但是要获得产权保护,还要由此而获得技术创造,即为新产品和新技术奠定基础。
 
我们相信,以这样的视角来理解美苏争霸是别具一格的。因为这时候我们会得到一个很简单直接的结论,苏联之所以在星际争霸的过程中轰然倒下,就是因为它在军事部门与民用部门之间,也就研发部门与制造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循环。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苏联的军事部门,就其本身的创新能力和绩效而言,并不输于美国。原子弹、氢弹、火箭、人造飞船、登月、航母等等,美国可以做到的,苏联几乎都能做得到。
 
所以,问题是出在两个部门的链接上。按照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框架,一个国家的整体创新效率,最关键的因素是各创新主体或者创新部门之间的链接效率。
 
那苏联与美国的区别到底在哪里?毫无疑问,这种区别在于经济制度,一个是计划经济,而另一个是市场经济。
 
关于计划体制对于创新效率的遏制,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实际上说得非常清楚。
 
创新本来是个一个是技术创造到产业应用的、包括多个环节的有机过程,但在原有计划体制下,技术创造与产业应用相互阻隔,研究、设计、教育、生产相互脱节,存在严重的军民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
 
造成这些阻隔和脱节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任何主体,都面临国家的统购统销,既不对成本负责,也不对收益负责,自然没有积极性关心其他环节的反馈信息,也没有积极性向其他环节发送反馈信息。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保密”。计划体制下,一个典型的特性是保密范围的无限扩大化。任何信息都可能是国家机密,而军事相关的信息更是如此。
 
保密的诀窍是什么,当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所以,苏联的困境就是,尽管它创造出了无数的高精尖军事技术,但却对民用部门几乎没有什么溢出;因为技术溢出的任何推动者,都可能会被认为是泄漏了国家军事机密而遭受严厉的惩罚。
 
反观美帝,它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即便是军事项目,其主要承担者也是私有公司。
 
通常的实现方式是,美国国防部、航天局或者海军向诸如洛克希德、波音之类的私有公司发包项目,并签署相应的保密协定,这是需要严格遵守的。
 
但是,这些逐利的私有公司,一旦发现军事技术中的某些部分可以脱敏之后用于民用产品,它们就会这样做。
 
于是乎,这些大型私有公司,实际上变成了链接军事部门与民用部门的纽带或者平台。
 
一方面,它们通过承包军事项目而从民用部门获得源源不断的研发资助,另一方面,他们又会通过军事技术的民用化改造而向民用部门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创造。
 
如此循环,既可以看作是军事部门与民用部门之间的有机循环,也可以看作是研发部门与制造部门之间的有机循环。
 
有了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对军备竞赛下的大国兴衰提出一个有力的判据:
 
那些能够破除军事部门与民用部门横向阻隔,并将其实施转化为研发部门与制造部门有机循环的大国,终将战胜那些军事部门与民用部门严重阻隔,进而无法将其转化为研发部门与制造部门有机循环的大国。
 
秦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其军事方面的巨大投资,诸如修建长城,无法转化为对民用部门的研发溢出。
 
为了保证千秋万代,秦王朝所做的事情是,销锋镝铸金人十二。尽管其目的是消灭潜在竞争对手,但真正的效果却是极大地毁坏了生产力。可以想象,若将这些金属产品转化为农耕工具,农产品生产效率必然会大幅增加。
 
铁器的产生是军事技术的一个巨大进步。所谓的削铁如泥,最贴切的描述应该是玄铁剑斩断青铜剑的那种场景。
 
有趣的是,铁器在中国大规模使用是在汉代,而农业技术的一个大创举,即铁犁的产生和普及也是在汉代。
 
我们之所以自称为汉人,是因为汉代乃是中国第一个长寿的中央集权王朝。刘邦和他的子孙们,没有采取始皇帝销锋镝铸金人十二的做法,但却铸就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大帝国。对此,冶铁技术用于制造铁犁或许功不可没。
 
苏联之所以灭亡,不管何种原因,最终都体现在苏联的生产率的坍塌上面。
 
本文认为,这种生产力坍塌的本质,是苏联帝国尽管投入巨资到军事部门,也因此创造了极其辉煌的军事技术,但却没有将其成功地“军转民”,因而没有给民用部门源源不断的技术创造。
 
由于军事部门与民用部门没有形成共生共赢的有机循环,军事部门的巨大投资,对民用部门来说,就成了没有回报的严重失血。
 
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结果是,美国就好像是一个通则不痛的壮汉,日益强壮,而苏联则好像是一个痛则不通的血友病患者,被星际争霸割开了伤口,失血不止,貌似很强大,最终却因为失血过多而轰然倒下。
 
《五分钟经济学》,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寇宗来教授推出的经济学系列作品,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
 
《五分钟经济学》,让经济学走出象牙塔,放下高冷面纱,融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每天五分钟,您或许能得到一点点意想不到的经济学智慧。
话题:



0

推荐

寇宗来

寇宗来

140篇文章 78天前更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创新与知识产权、互联网、公司金融等方面研究。 “经济学家不能光做严肃的学术研究,还要普及好的经济学。” 《五分钟经济学》系列作品,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来谈经济(ID:FININ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