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五分钟经济学》,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寇宗来教授推出的经济学系列作品,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

 提要:一个骗子,为什么能够长期冒充北大教授?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信息经济学中的“单交叉条件”,用老百姓的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真教授还是假教授,最简单的判据,看他有没有好的学术文章。

对于经济学研究,大众经常批评的一个问题是,与现实太远,写的东西大众看不明白。但“高教授”的例子恰好说明了“学术壁垒”的重要性。糊弄大众容易,糊弄行内人难。通不过学术壁垒,不是真教授。

 

今天早晨,看到一个报道,《惊世奇骗,横行政商学界的“北大教授”高国潮》,里面的各种桥段着实精彩,匪夷所思。一个人,这么长时间冒充北大教授,居然没被发现,听起来咄咄怪事。

 

但也难怪大家,因为近朱者赤。经常在各种高规格论坛上抛头露面,会见国际友人、参加联合国会议,一切都很高大上;会议是真的,国际友人是真的,老和这些真人真事联系在一起,时间长了,还去怀疑他是假教授,一般人都没有那么高的警惕性。

 

看到这个报道,觉得是一个很好的阐释经济学的例子。但假作真时真亦假,害怕这个“打假”的报道是假的。问了下度娘,结果发现《法制晚报》等官方媒体都明确界定,这位长袖善舞的“高教授”的确是个货真价实的“假教授”。有了度娘和官方媒体的背书,这才放心开始写。

 

“高教授”“担任”北大教授,是权衡冒充收益和冒充成本的理性决策。这么长时间没有被识别出来,也非常符合信息经济学原理。而之所以如此,则和一些制度安排密切相关。

 

为进一步分析,先把事情的关键点梳理一下。

 

首先,“高教授”没有“担任”数学教授。数学应用极广,不管是经济统计、量化金融、大数据、计算机、AI等等,都离不开数学;但和其他学科教授相比,数学家大概最“不食人间烟火”。提到数学家,中国人脑海里面立马会浮现出陈景润,或者最近的华人之光张益唐。尽管陈景润和张益唐最终都闻名遐迩,但几十年默默无闻,却是常人难以想象和难以忍受的。

 

其次,“高教授”“担任”的是经济学教授。经济学被认为社会科学的皇冠,在中国是个显学。和自然科学相比,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社会,关注的许多问题也是老百姓所关注的,如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一带一路、房地产调控,供给侧改革等等等等。所以,社会上需要经济学家发言的地方很多。更加关键的是,经济学不像自然科学,很多时候并没有绝对的对错标准,有一百个经济学家,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有些人虽然胡说八道,反而会成为媒体和大众追捧的“一家之言”,点击量动辄“十万加”。

 

第三,“高教授”“担任”的是北大教授而不是哈佛的Professor Gao。最直接的原因,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很难拿。如果不在五大期刊(AERJPEQJEEconometricaRES)“灌过很多水”,不是某个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要拿哈佛经济学教授职位基本上不可能。一个不大可能的事情,即便收益很大,但冒充很容易露馅。

 

综合以上几点,“高教授”“担任”北大经济学教授,是其权衡成本收益的最佳选择。一方面,北大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学,影响力大;顶着北大经济学教授的名头,到外面忽悠,别人装了门面,自己拿到收益,很不错的“双赢”;另一方面,“担任”北大经济学教授,实际上也没那么扎眼,不容易被识破。

 

那“高教授”究竟是如何“担任”北大教授这么长时间的呢?

 

理解清楚这个问题,需要理解信息经济学中的“单交叉条件”,也称为“莫里斯-斯宾塞”条件。詹姆斯·莫里斯和迈克尔·斯宾塞,两人都因为对信息经济学和契约理论的巨大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单交叉条件,听起来很学术,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日常用语表达了同样的意思。那就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

 

怎么溜?为什么遛一遛就知道是骡子是马了?这需要顺便介绍一下斯宾塞获诺奖的主要贡献。

 

斯宾塞的主要问题是,文凭到底起什么作用?对此,有些经济学家,比如另外一位诺奖获得者舒尔茨(林毅夫教授的老师),强调教育能够提高人力资本,即受过高等教育后,人们的工作能力、生产效率会提高。斯宾塞当然不否认这一点,但他强调,很多时候,文凭的价值在于解决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设想,你是公司老板,要雇一个员工。员工效率越高,他对公司贡献就越大。当老板,要“奖罚分明”,当然要给能力高、贡献大的员工支付更高的工资。但问题是,招聘过程中有显著的逆向选择问题(Adverse selection),每个应聘者都有积极性说自己是高能力的,以便能够拿到高工资。作为老板,你怎么判断应聘者能力高低呢?对你来说,这是一个能力甄别问题(Screening)。

 

反过来,如果你是应聘者,你知道自己是高能力的,不应该被误认为是平庸之辈。但你怎么样才能成功地“毛遂自荐”呢?要说服老板,让他相信你具有高能力,你所面临的一个信号传递问题(Signaling)。

 

斯宾塞的核心贡献是,如果不同能力的人,提高自己教育水平的“边际成本”是不同的,那么,文凭就可以起到信号传递的作用。设想,从高中到大学,从大学到硕士,从硕士到博士,一路下来,要学习的内容越来越难。聪明人能够应付自如,但笨一点的人,每多通过一门考试,需要付出的努力成本就比聪明人越来越高。通过高等数学考试,聪明人复习5天,笨人复习10天;看在每个月多拿1000块的份上,笨一点的人还可以忍受。但要通过泛函分析考试,聪明复习2天,笨一点的人可能就要复习100天才能搞定;为了每个月多拿1000块,这就不值得了。

 

假如说通过高等数学可以拿到大学文凭,通过泛函分析可以拿到硕士文凭,那么,有没有硕士文凭,实际上就能够充分甄别或者显示一个人的能力高低。

 

刚才的描述或许有一点点绕,但核心很清楚,学历水平越高,需要的教育年限越长,需要通过一些越来越难通过的考试,最后肯定会有一个教育年限(文凭级别),使得笨人不再愿意模仿聪明人,这样就实现了分离均衡。

 

有了分离均衡,站在老板的角度,要招聪明人,看看有没有文凭就够了;反过来,站在应聘者角度,要让老板相信自己是聪明人,拿出那个出五关斩六将才能获得的文凭给他看,也就够了。

 

回到“高教授”的问题。为什么他能够冒充经济学教授,抛开监督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学教授的名头(Title)很多时候已经失去了信息筛选和信号发送功能。当阿猫阿狗都可以当教授的时候,见到一个阿猫阿狗自称教授,人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现实的问题,怎么判断真教授还是假教授呢?

 

一个最简单的判据,看他有没有好的学术文章。比如说,如果你有一点点计算机水平,可以去检索一下谷歌学术,或者如果你能上中国知网,检索一下也大概能略知一二。

 

什么叫好的文章呢?一般大众也不一定能真的判断出来,但没关系,外包,你只要知道哪些杂志是好杂志就可以了。在好杂志上发文章,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需要不断打磨,接受审稿人一轮一轮的挑战。最近的一个例子,一篇JPE文章,修改了十年才最终发表。这样的过程,是假教授们不愿意,也没办法模仿的。

 

两个人在一起,要判断谁是大款,谁是瘪三,最简单的办法是捐钱,捐100,捐200,不断往上加,刚开始瘪三还以跟进,但只要捐到一定程度,瘪三就无法跟进了。

 

两个人在一起,要判断谁是马拉松冠军,谁不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上跑道,一圈,两圈,几圈下来,真假立见。

 

判断李逵还是李鬼,最简单的办法,是让他们打一架,看谁把谁能干翻砍死,或者是看谁敢拎着两把板斧跑到老虎窝里面耍横。

 

至于真假美猴王,只有到如来佛跟前才知道孰真孰假,这时候一定还要弄明白孰真孰假,真的没有必要了。

 

对于经济学研究,大众经常批评的一个问题是,做的那些东西和现实太远,写的东西大众看不明白。但“高教授”的例子恰好说明了“学术壁垒”的重要性。大众看不明白,行内人能看明白;糊弄大众容易,糊弄行内人难。正因如此,通不过学术壁垒,不是真教授。

 

最后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陈寅恪。陈老先生游学无数,但没有文凭,怎么办?实际上也没有什么问题,那么多大牌教授,对陈老先生上课趋之若鹜,要怀疑“教授的教授”,首先应该怀疑那些大名鼎鼎但见了陈老先生却毕恭毕敬的教授弟子们,怀疑他们是否真的是大名鼎鼎的教授。

话题:



0

推荐

寇宗来

寇宗来

140篇文章 78天前更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创新与知识产权、互联网、公司金融等方面研究。 “经济学家不能光做严肃的学术研究,还要普及好的经济学。” 《五分钟经济学》系列作品,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来谈经济(ID:FININ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