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提要
 
疫情冲击如何影响移动出行?
 
在短期,这定然是负面的。
 
在长期,这很难捉摸,但大概率事件是,与无人驾驶等技术冲击相比,疫情冲击只具有细枝末节的影响。
 
最值得分析也最有争议的是中期效应。本文分析表明,疫情冲击对移动出行产业在中期来看应该是个好消息。
 
上篇文章认为短期的疫情冲击可能会造成商业模式的嬗变,特别是有可能将网络办公和在线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发展轨道。今天接着讨论疫情冲击对移动出行的影响,一是这个问题有助于阐释冲击的动态影响,同时也是对一个朋友的问题进行作答。
 
按时间维度,疫情冲击对移动出行的影响可以分成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层次。
 
短期效应的分析大概是最简单的,疫情冲击肯定会对严重打击移动出行。得出这个结论不需要任何经济学知识,只要上街看一看就知道了,空空如也,万人空巷。给定大家都害怕传染,猫在家里看剧,看书,追剧,刷微信,移动出行自然不可能好。
 
长期效应最好分析,也最难分析。
 
说最好分析,指的是怎么说似乎都可以,因为“在长期,我们都死了”,大概也没有人在乎N年前有人说了什么。当然,倘若有人能够准确预测到很多年后的事情,他就可以加冕成为很有格局的先知。
 
说最难分析,则是因为长期来看,移动出行如何发展更加取决于诸如技术进步之类的长期因素,而技术创新,按照定义就是打破常规,是极难预测的。
 
即便如此,我还是认为,就长期而言,现在的移动出行模式会受到无人驾驶的严峻挑战。导致这个结果,最重要的原因是AI时代的机器替代人工。同样的服务,如果不需要司机就可以完成,那么,市场逐利一定会向着不需要司机的方向发展。
 
不过,正如工业革命初期机器替代人工导致了路德主义的强烈反弹一样,无人驾驶也一定会在世界范围内遇到司机群体的抵制,而世界各国也会出于社会稳定以及分配正义的考量,或多或少会对无人驾驶的技术创造和产业应用进行政府干预。
 
倘若一定要将疫情和移动出行联系起来,那么,我们似乎可以说,人们对疫情的恐惧会在边际上促进无人驾驶。毕竟,与没有司机相比,有个司机会增加了一点点感染的风险。
 
但这也不一定,有司机固然会因为增加了一个人而增加感染风险,但也要认识到,司机也有可能出于自身防疫的考虑而对移动出行的车辆按时消毒、通风。正因如此,我们说疫情对移动出行的长期效应是极难分析的。
 
最为重要也最具有争议的是疫情对移动出行的中期影响。
 
一种流行的看法是,疫情冲击会增加民众购买私家车的积极性,进而会降低他们对移动出行作为公共交通工具的需求。直观上,私家车可以看作移动的私人之家,既然不与别人分享,自然也就极大地降低了被别人感染的风险。我相信,在疫情结束一段时间内,这种分析可能是正确的,即有可能会观察到私家车在销售饱和“寒冬”之后的一个“小阳春”。
 
但这或许也就是一个“小阳春”而已。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这次疫情可以看出,人类最大的特性就是健忘。
 
如果说十七年前的SARS已经警告人们不要将蝙蝠、穿山甲之类的野生动物用来满足口腹之欲,但此前脏乱不堪但依旧红红火火的武汉海鲜市场却告诉世人,除非强制,总是有一些人会抱着“没关系”“无所谓”“尝新鲜”的态度而将经验教训抛在九霄云外。
 
第二,如果假设人们是理性的,他们将会发现,移动出行的感染风险并不构成他们要买私家车的强大理由。
 
为何?正如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它的最长边而是取决于它的最短边一样,人们要防止疫情感染,最需要避免的风险显然不是来自于出租车或者移动出行。相比于挤地铁,相比于万家宴,相比于参加演唱会的人山人海,出租车哪里还有什么风险?
 
我相信,即便人们在短期内会因为害怕传染的恐惧而购买和使用私家车,中期内他们一定会发现,使用私家车可能有其他的原因,但这个原因一定不是防止传染风险。
 
第三,接着上一点,我们必须将购买私家车和使用私家车分别开来。需要明白的一点,使用私家车所牵涉到的,不光是学个驾照,花点汽油费的问题,它还牵涉到哪里停车的问题。
 
我猜想,疫情结束之后,绝大多数地方,尤其是大城市,并不会在私家车停车方面有多大的改进。买得起车,停不起车依然是使用私家车的强约束。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对疫情如何影响移动出行做个简单的总结了:
 
在短期,这种效应一定是负面的,这无需多分析,看看空空如也的街道和禁止出行的政令就知道了。
 
在长期,疫情对移动出行的影响很难捉摸,但大概率事件是,疫情并非影响移动出行的重要因素。
 
在中期,我认为疫情冲击对移动出行来说是好消息。一方面,由于城市泊车的硬约束,许多人或许可以买得起私家车,但用不起停不起私家车;而另一方面,相对于挤地铁,挤公交而言,坐出租车虽然比较贵,但毕竟还是大幅度降低了人际接触的密度,至少在心理上会让人们自我感觉更加安全。
 
《五分钟经济学》,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寇宗来教授推出的经济学系列作品,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
话题:



0

推荐

寇宗来

寇宗来

140篇文章 78天前更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创新与知识产权、互联网、公司金融等方面研究。 “经济学家不能光做严肃的学术研究,还要普及好的经济学。” 《五分钟经济学》系列作品,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来谈经济(ID:FININD)。

文章